时间:2025-04-01
来源:声乐歌剧系 作者:李清影、王阳
新山歌社开展“你我家乡的歌·北京民歌专场”
时间:2025-04-01
来源:声乐歌剧系 作者:李清影、王阳
大地回春,百卉含英。3月26日,“新山歌社”北京民歌专场活动邀请到了著名北京民歌专家、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陈树林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唱北京民歌。陈树林老师于70年代开始致力于北京传统民歌的搜集、整理,将自己大半生精力都倾注其中,他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兼责任编辑、《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责任编辑。
活动伊始,“新山歌社”指导教师张天彤教授对北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和北京民歌体裁、特点进行了概述。
接下来,陈树林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北京的劳动号子。北京的劳动号子自北京建都伊始便已有流传,在京杭大运河运输与建造都城与宫殿等建筑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运河号子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北京民歌的文化内涵。
张天彤老师给同学们播放了常富饶老师和张国宝老师表演的通州运河全工号子,其中包括起锚号子,摇橹号子、拉纤号子和闯滩号子等。 全工号子是运河长工为了统一劳动步调,增加劳动兴趣,提高劳动效率而创作出来的民歌品种,是广大北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接下来,两位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北京花会歌。花会歌又称为会档歌,北京民歌中,花会歌的数量较大,它的起源与高跷会、小吃会等民间活动相关。“花会”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十五,四月初八等赶庙会的时间进行,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杂技和武术等。陈树林老师通过教唱花会歌中的经典作品《茉莉花》(蛤蟆调),向同学们展示了北京花会歌的独特魅力。
北京小调在北京民歌中占比最大,陈树林老师向同学们教唱了小调《织手巾儿》与《抗战小调》,本次活动还邀请到本校声歌系博士周彬为同学们进行了小调《探清水河》的精彩演唱,在娓娓道来的歌声中,陈树林老师讲述了歌曲背后的凄婉爱情故事。
两位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独具北京特色的风俗歌,如《粥茶歌》,婚丧嫁娶当中出现的酒歌,以及过去生活困难时乞丐演唱的乞讨歌等。
活动的最后,陈树林老师范唱了叫卖歌《粥茶歌》《卖花》与儿歌《打花巴掌》《放风筝》等风俗歌,并在课后为同学们录制了《卖酸梅汤》《好热的天》《摇橹号子》等经典北京民歌。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新山歌社——你我家乡的歌·北京民歌专场”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