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绿意盎然。中国音乐学院新山歌社于2024年3月15日与3月22日,先后两次邀请到著名声乐理论家许讲真老师为大家带来“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系列讲座(一)(二)。
活动伊始,“新山歌社”指导教师张天彤教授首先对本次主讲嘉宾许讲真老师进行了介绍。
许讲真老师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1967届毕业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二级演员。曾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告诉你》栏目《论中国民歌演唱艺术特色》讲座主讲嘉宾;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歌大会》艺术顾问及点评嘉宾。近年来多次于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等地举办专题活动。曾于《中国音乐年鉴》(1988、2000年卷)等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语言与歌唱》《歌唱语言艺术》《歌唱艺术活动》《汉族民歌润腔概论》《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等多部专著,出版《声乐活动》VCD光盘4张。其中,专著《汉族民歌润腔概论》系统论述了汉族民歌润腔的主要艺术特色及其共性规律,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在表演实践中极具应用价值。
接下来,许讲真老师介绍了其论著《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该书规模宏大,全三册共9个篇章45个章节,从上百首音乐范例中提炼出极具代表性的润腔实例并进行了润腔分析,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不同曲目的声乐处理。与以往曲谱不同,书中每首作品均配置上下两行乐谱。上行是作曲家原谱,下行是经过精心艺术处理后的演唱曲谱,下行曲谱上的各种符号能够令学习者直观地感受到润腔实施的具体方法。
课堂上,许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润腔是演唱风格多样化的关键,是演唱者二度创作的方式方法,以情润色,润而生味。“在民歌、戏曲、曲艺等诸多形式中,润腔无所不在,可以说它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突出特点和鲜明标志。”许老师还从润腔的释义,润腔的产生,以及润腔具有的中国特殊的美学样态,润腔中顺声与阻声的演唱技巧等角度全面分析。
她谈到,润腔也可称之为“音外加腔”,是使演唱风格多样化的有效途径。音外加腔又可分为音符上、手段上的以及音乐韵律上的音外加腔。许老师还对歌唱中的音外加腔“特殊声波抖动”进行了讲解,她表示,这是一种为突出古典诗词韵味独创的润腔手法。音符上的音外加腔:包括音乐时值长短不同,音外加腔的字的发音阶段各异等;手段上的音外加腔:包括吐字过程的音外加腔、字腔衔接时的音外加腔以及七种字的特殊音外加腔等;韵律上的音外加腔:包括合分拍变化与重拍移位等。
课堂上许老师逐字逐句教唱了具有“特殊声波抖动”润腔技巧的代表性歌曲《枫桥夜泊》。她认为,演唱者在演唱中应具有“曲如折,止如枯木”之感,方能达到中国古诗词歌曲的艺术审美。
在教唱过程中,许老师强调,音调要慢滑、弱滑在收音上。演唱时一定注重意境,先收气、再收声、最后收情。唱古诗词歌曲是“快滑”较多,长音是直升直下,拖腔时速度需有疏密变化。
《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谱例《枫桥夜泊》
许老师介绍了声带小擞的类型与运用。声带小擞分为顺声擞、阻声擞,阻声擞又分为单音擞(一擞一音)、多音擞(一擞多音)。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得更加透彻,许老师范唱了蒙古族长调《小黄马》中运用了单音擞的片段,以及豫剧《花木兰》中《不如儿男》、左权开花调《会哥哥》等运用阻声擞的片段。
许老师提醒同学们,演唱歌曲要符合歌曲氛围,演唱者一定要重意境、重韵味。演唱时需要根据意境体会音的快与慢、软与硬、静与动关系再加以处理。许老师强调,对于演唱者自身而言,除了演唱实践,还需要关注民歌艺术内核,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性思考推动舞台实践。
活动临近尾声,许讲真老师为大家现场范唱了《赞歌》,赢得了在场同学的热烈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许老师的课程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对中国民族声乐润腔深入理解,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声乐学习方法和经验。
活动最后,张天彤老师进行了总结。第一,中国民族声乐润腔拥有独特的韵味,这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比拟的。作曲家是一度创作,歌唱家是二度创作,歌曲的二度创作的难度并不亚于一度创作。在二度创作过程中,演唱者首先要加入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即是对作品类型与旋律本体的音乐理解;其次是需要演唱者对自身唱功的日积月累,即对演唱技术的理解与掌握。第二,音外加腔是演唱者对歌曲风格性唱腔的处理,而唱腔脱离不了技术,因此要求学习声乐不仅应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还应具备扎实的演唱基本功,只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与发音技巧等基本功,才能发展出自己的独特的音乐风格。第三,面对每首作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演唱者应找到公认比较经典的演唱版本,反复听、记、揣摩,将范本学会后再融入个人理解对其进行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