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
新山歌社——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专场
信息来源:新山歌社 作者:黄馨瑶 发布时间:2023-05-16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颗镶嵌在中国北部的明珠,这里保存着中国最完好的草原,也是成吉思汗的诞生之地,素有“牧草王国、歌的海洋”之美称。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蒙古语意为“弓箭手”。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沃野中,流传着一种动听悠扬的民歌,那就是蒙古族短调民歌中独具代表性的——科尔沁叙事民歌。

4月28日,中国音乐学院“新山歌社”迎来了同学们翘首许久的科尔沁蒙古族短调民歌专场活动。在本期活动中,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四胡的代表性传承人——孟·伊丹扎布。

孟·伊丹扎布老师是来自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的著名科尔沁民间说唱艺人,同时也是民族英雄嘎达梅林之堂孙。他是一位唱奏全能的说唱艺术家,长期受聘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传统科尔沁乐器:四胡与乌力格尔技艺。由他演唱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僧格仁沁》等;长篇乌力格尔代表作品:《薛仁贵征东》;《泰英征西》等。

活动伊始,“新山歌社”指导老师张天彤带领其蒙古族博士生关诺敏,向同学们介绍了科尔沁短调民歌的发源地——科尔沁地区。

科尔沁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该地区的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民歌的叙事性。科尔沁叙事民歌是一种具有特定人物角色与故事情节的民歌体裁。它是由职业艺人胡尔奇或道沁(歌手)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或日常生活事件创作编唱的歌类。叙事民歌分为长、中、短篇三种,演唱时随时夹以评述道白,一首叙事民歌只有一支特定曲调。

科尔沁民歌以短调叙事民歌最具特色。它们继承了蒙古族古老史诗中的英雄主义精神,将史诗中的神幻浪漫主义风格转化为现实主义,通过民间艺人绘声绘色地演绎,凝练成为民众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这些传奇而精彩的故事当中,无不展示出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崇尚正义的英雄主义精神。

伊丹扎布老师手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四胡,是一种在内蒙古科尔沁地区广泛流行的蒙古族乐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幽默又可亲的伊丹扎布老师用陪伴他多年的一把低音四胡伴奏,范唱了《韩秀英》;《乌云山丹》;《高小姐》三首曲目,并耐心地向同学们逐字逐句教唱。其中,《韩秀英》与《乌云山丹》都为蒙古语歌曲,这对于没有蒙古语言基础、不熟悉蒙古族民歌旋律的同学们来说是一次学习上的大考验。伊老师为方便同学们理解歌曲,在教学一首歌曲前都会用蒙古语讲述歌曲的故事背景,再由关诺敏博士翻译为汉语。

歌曲《韩秀英》讲述了一位名为韩秀英的蒙古族少女,她令人惊艳的美貌令草原上的男子都无法忘怀。因父母之命,她却无法自己选择心爱的人成为自己的丈夫,韩秀英的母亲为她挑选了一位丈夫。这位男子虽颇为富裕,却面容不佳。韩秀英出嫁后回到娘家,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对这段婚姻的不满。《乌云山丹》讲述了一位在草原上长大的美丽的少女——乌云山丹,她违愿嫁他人,却与旧恋人旧情难舍的长篇故事。因时间关系,伊老师向同学们着重教唱了歌曲的第一段落。

张天彤老师与关诺敏博士在教唱间隙中提出,蒙古族民歌与其他民歌不同,主要以压头韵为主。而科尔沁短调民歌即兴性很强,同学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固定唱谱,以听学为主,尽量模仿蒙古语言发音。与此同时,伊老师也对重点发音进行了针对性地示范教学。

活动在欢乐地氛围中进行到了尾声,在张老师与同学们的热情邀请下,伊老师为大家唱奏了著名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段落。

孟·伊丹扎布版本的《嘎达梅林》音韵铿锵,语调低浑,旋律悠扬而充满野韵,演唱风格苍劲有力,充斥着英雄般的雄浑与豁达。接下来,孟·伊丹扎布老师演奏了在科尔沁草原上,能体现蒙古族民间最高水平的四胡曲——《八音》。伊老师的演绎灵动而流畅,令同学们深深陶醉在这从远古走来的蒙古宫廷曲调中,久久不能平静。

活动的最后,张天彤老师进行了总结:孟·伊丹扎布老师的演唱极具地域风格,同学们在把握风格时要尤为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声乐与器乐的相互交融形成重要的风格特点。第二,语言以及语气,演唱须压头韵,演唱过程中需要将“声乐器乐化”;第三,音乐“表情”尤其丰富:其中包括演唱中的声音、音色,面部表情及肢体表情,它们共同汇聚成为民歌风格的重要部分;第四,民歌的叙事性:伊老师在带“调”的讲故事,且在演唱过程中,语言的即兴性尤为强烈。

伴随着伊老师悠扬的歌声与乐声,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了。而那天际的雄鹰与草原芬芳,还久久萦绕在同学们的心田。